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召开。会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分享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改革方面的经验探索。
徐小平透露,2023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超过37%,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5%,药占比下降至19.0%,不同科室之间同岗同级人员的绩效工资差距普遍控制在1.8倍以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保证员工固定薪酬占比约70%
在改革具体做法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从公平公益办医、医务人员薪酬改革、增强医患互信等方面入手。
为推进公平公益办医,该院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政府落实六项投入政策,接受港深两地社会慈善捐赠;设立“病人紧急援助基金”,多渠道筹资,用于资助医院困难病人;设置全科门诊,推行“先全科、后专科”的院内分级诊疗制度;实行打包收费,建立自我控费机制,住院基础诊疗服务实行定额收费,包含诊查费、护理费、注射费、吸氧费、换药费、雾化费等六大类共75个诊疗项目。
与此同时,为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自2012年运行以来即实行一套全新的人事薪酬制度。
医院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核定的人员总量范围内,实行“自主设岗、自主定薪、自主招聘”,让“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持续优化人员结构,设立医生辅助岗位,增加护理人员数量,2023年,医院床人比、医护比达到1:1.9和1:1.5。
该院建立“固定为主、绩效为辅”的分配制度,保证员工固定薪酬占比约70%,同一职系和薪级员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保障儿科、全科、产科等相对弱势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在绩效考核方面,以员工工作表现、成本控制、服务质量与安全、患者满意度为主,与科室创收、药耗收入脱钩,激励员工履职尽责,促进临床服务数量和质量并重。
徐小平提到,为理顺不同职系、不同科室的分配水平,一方面,医院根据医疗、医技、护理、行政人员岗位,分类核定固定薪酬,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医生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设置综合加权系数,调节不同科室之间同岗同级人员的绩效工资差距。
“让医院人员实现安心、放心执业;对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为‘零容忍’,坚持循证医疗,做到合理诊疗。”徐小平说。
此外,促进医患互信也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推进改革的重心之一。该院提供专家领导下的团队诊疗服务,患者按科室挂号,由科室根据病情需要安排合适的医生提供诊疗服务。同时,设置病人关系科,制定《病人约章》,对医闹和医暴“零容忍”,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并为所有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充分保障患者和医院双方的合法权益。
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和“病人先导计划”累计服务港籍患者16.7万人次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合作的医疗机构,会上,徐小平就医院在推进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提升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方面作经验分享。
在医疗方面,作为内地首家香港医疗服务费用异地结算单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施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和“病人先导计划”,已累计服务港籍患者16.7万人次。率先探索救护车跨境通行、人员签证与跨境执业等规则贯通。
在药械方面,作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医院已获批使用27种进口药品、17种进口医疗器械,累计使用超5000人次。试点经验已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45家指定医疗机构。
为促进人才互联互通,该院建立香港医师与内地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机制,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实现在岗位聘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该院还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在临床肿瘤等7个专科开展试点,遴选9家医院37个专培基地,共121名学员入培。
徐小平表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医疗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深化医改的“试验田”,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持续探索具有深港融合特色、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路径。
南方+记者 吴雅楠 吴少敏 黄思华什么股票配资
Powered by 广州杠杆配资网_股票配资开户_配资炒股门户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